航天员的“女教头”黄伟芬:航天员顺利升空,她却哭得像个孩子

有那么一位女性,她开创了一套独特的中国航天员训练方案,在这套方案的指导之下,一批批优秀的航天员进入太空,受到全世界的瞩目,成为了中国的骄傲。

这位伟大的女性叫作黄伟芬,是一位载人航天工程专家。她将荣耀与光环留给航天员,而自己却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,成为中国航天员最坚实的依靠。

年少便立鸿鹄之志

黄伟芬于1964年出生,是江西人。她虽然是姑娘身,但各个方面都不输男生。

从小到大,黄伟芬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,不仅成绩优秀,她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获得身边人的称赞,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,老师眼中的好学生,同学眼里的好榜样。

为了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她还加入了武术队,在武术队中的历练,为此后进入航天领域打下了扎实的身体素质基础。

高中毕业时,黄伟芬毫无悬念地取得了十分优秀的分数,如此优秀的她,受到国内多所名校的关注与青睐,这些高校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,希望能将黄伟芬收至麾下。

面临如此多的选择,黄伟芬却一下犯了难。同许多学生一样,那时的黄伟芬尚未明确自己以后要走哪条道路,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。

就在她摇摆不定之际,父亲的引导为其指明了方向。父亲鼓励她说: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,我们要走国家尖端科技路线,努力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。

在听完父亲的一席话后,黄伟芬就立志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于是,斟酌之后,黄伟芬报考了北京航空大学。

大学时代,黄伟芬学的是飞机设计,北航的学习生涯结束之后,黄伟芬继续深造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,她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。

攻读完硕士学业之后的黄伟芬,进入到了真正能让她大展拳脚的中国航天科研训练中心。

等到1992年时,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开始扬帆起航,而黄伟芬也成为了该中心的骨干精英。那一年,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,黄伟芬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。

其实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,黄伟芬也曾很忐忑,因为这项任务是中国前所未有的,并没有所谓的前人进行经验指导。

当时,全世界只有寥寥几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航天任务。而彼时我国的航天领域还是一张白纸。在这种情况下,完成对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,无疑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。

攻坚克难,开辟中国航空道路

为了圆满完成选拔和训练宇航员的任务,黄伟芬夜以继日地收集了国内外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。

但当时,仅有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。黄伟芬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通过反馈的方式来对症下药。

她针对火箭、飞船等七个系统设计了一份表格,并将这份表格发给各个系统,让他们反馈各自对航天员素质的要求。根据各个系统反馈的需求,黄伟芬很快理清了头绪。

黄伟芬把反馈的内容进行整理,再结合其他国家已有的经验,经过了三个月的废寝忘食,最后,她终于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总设计。这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份航天员训练顶层方案,奠定了我国此后20年的航天员训练的总基调。

在这份总设计的指导下,1998年3月,首批航天员训练开始了。在这个领域,女性领导并不多见,很多人不看好黄伟芬,并且,当时航天员队伍的教练员只有不足三十人。

在种种质疑的眼光和声音中,黄伟芬带领教练员们开始了艰难的摸索与训练。

接下来的五年,他们进行了七大类、一百多个科目的训练教学,书写了中国航天领域的首段历史。中国,也因此成为了继俄罗斯、美国之后的第三个,具有完整、独立航天员选拔系统的国家。

在平时的训练中,黄伟芬对每一位成员要求都十分严格,她也因此获得了“航天员女教头”的称号。

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是十分艰难以及乏味的,因为航天员将来要进入太空,所以,对他们的训练就要按照太空的标准进行,这也意味着,这些训练必将挑战人类身体机能的极限。

为了得到最准确的项目数据,黄伟芬尝试了所有的相关项目。因为她清楚,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,才能保证筛选标准的万无一失。

这些训练项目同时也充满了危险,就拿坐转椅这一项目来说,普通人在转椅上不到一分钟可能就会头晕眼花,心脏狂跳不止,更何况宇航员要坚持十分钟才算合格。

更具有挑战的是离心机项目,普通人在离心机上最多只能承受四个G的重力加速度。而航天员在训练时,则需要承受八个G的重力加速度,相当于自身体重的八倍左右,如果训练不当,会导致呼吸困难,甚至呼吸停止。

航天员的选拔,包括了预备航天员选拔和飞行航天员选拔两个部分。在通过了预备航天员选拔后,还不能成为飞行员。航天系统需对这些预备航天员进行种种训练与筛选,才会确定飞行员人选。

接着,他们会从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驾驶员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,必须经过基本条件、身体素质和心理的综合选拔。历经层层淘汰后,剩下的精英,还要接受四年的培训和艰苦训练。

这四年里,接受训练的人员要学习上百个科目,并且还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,因为未来登上太空之时,所面临的境况是未知的。

在经过数千次,甚至数万次的实验后,各项均合格的被训练人员便成为了航天员。而在真正将航天员选拔出来之后,黄伟芬可谓忧喜参半。

喜在他们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赢得了航天员这个无比荣耀的称号,也会带着这个称号来为国争光;忧的是,航天员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,在人类航天史上,已经有22名航天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

尽管已经对这批航天员进行了如此严格的训练,但等待他们的是什么,谁也没办法下结论。对未知的一切的恐惧,一口一口吞噬着黄伟芬的心理防线。

累累硕果,她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骄傲

经过数年的训练,这一刻终于到来了。2003年,神舟五号发射在即,杨利伟在本次任务中出征太空。

神秘的太空中,谁都没有办法预料到未知情况的发生,谁都不知道在太空深处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事情。

一想到这些,就在杨利伟准备完毕,出发向太空的时候,黄伟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箭步冲进卫生间,哭得像个孩子一样。

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此次任务的危险性,人类航天史上的惨痛经历让她心惊胆战。平时,这些航天员就像她的孩子一样,如今,自己的“孩子”要踏上这样一个神秘、危险的征程,她没办法平静。

然而,她的身份与任务又要求她不得不冷静。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,要稳定情绪,她是现场指挥,一定不可以乱了阵脚。于是乎,她努力调整状态,强忍担忧,微笑着走出卫生间。

2003年10月15日9时,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伴随着一声巨响,长征二号F火箭底部喷射出一团硕大的火焰,所产生的强劲动力将神舟五号急速带往太空。

杨利伟就坐在这艘神舟五号飞船之内,像平时所学习和训练的一样,冷静地操纵着飞船上的各种仪器。飞船很顺利地进入了太空中的预定轨道,开始了环绕地球的航行。

杨利伟按时完成了所有的任务,10月26日,神舟五号顺利返航,降落在了内蒙古大草原上。

神舟五号落地,作为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师的黄伟芬立马赶赴现场,此时的她,比任何人、任何时候都要紧张宇航员的身体状况。

好在,杨利伟只是出现了一些由于飞船舱内压力改变,而导致的皮肤破损和毛细血管崩裂的状况。

短短11天,人们记住了杨利伟,这位中国航天领域的英雄。然而,却没有几个人知道黄伟芬。但是,她并不在乎这一点,她为自己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感到自豪,为中国航天领域的进步感到骄傲。

从那之后,中国对于太空的探索更加频繁,更加深入。

2021年6月17日,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,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,宇航员聂海胜、刘伯明、汤洪波将开展为期90天的太空飞行任务。

2021年9月17日,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,三名宇航员安全回家,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最长记录。

飞船着陆时,人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聂海胜、刘伯明、汤洪波身上,没有人注意到默默站在一旁,一身蓝色工装的黄伟芬。

一次采访中,在听到《祖国不会忘记》这首歌时,黄伟芬泪目了,她称:这首歌写到了我的心里。就像歌里写的,可能很少会有人知道像黄伟芬这种为国家默默付出的群体,他们注定要做无名英雄。

从2003年至今,黄伟芬为国家八次载人航天飞行选择、并训练出优秀的宇航员,在中国航天业日益发展的今天,她可谓是功不可没。

对于黄伟芬来说,一位位飞天英雄都是自己的孩子,她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。而她,则选择继续默默地站在这些英雄背后,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守护他们。

一直以来,黄伟芬精益求精、淡泊名利,她高度的敬业精神,对祖国深沉的爱,让人敬佩不已。

“巾帼不让须眉,红颜更胜儿郎”,黄伟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这句话,她用自己的女儿之身,撑起了中国的航天系统。她不仅是一位英雄,她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!

声明: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,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删除。

上一篇 2023-11-21 21:29
下一篇 2023-11-06 20:05

相关推荐